慕云
慕云如故 · 笔墨初心

关于教育的一点感想

88cb016b0c3c949e1ddd38817fe36cbda

教育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还看重素质的培养。

学校是提供教育的基地,好似土壤,学生不言而喻地成为种子。种子能否开花,与土壤的温度,湿度,元素等有着直接关系。而种子的质量也是重要因素。但再差的种子如果得到了精心的培养,仍有生还的可能;再好的生存环境,如果种子内部腐烂变质,终将被掩埋。因此教育应该是两者共同的艺术。

当今社会,人才趋向于同质化,知识趋向于交叉化,岗位趋向于多技能化。在这个大环境下,如若大学仍旧保持其一贯的身姿,“以不变应万变”,那么必然形成“断层”——大学与社会之间横出一道沟壑,大量毕业生拿着简历站在大学这边与对面的社会遥遥相望,却不可逾越。有人说,客观原因制造了这道“沟”——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极易达到饱和状态。我们设想有一杯饱和的碳酸钠溶液,虽无法再溶解碳酸钠,但它仍能溶解氯化钾。同样的道理,具有特别专长的人才在如今过剩的人才市场将更有利于获得立足之地。如何培养出更具竞争优势的大学生与呕心沥血地教授专业知识同等重要。虽教育制度无法撼动,但教育模式是完全可以创新设计的。如果学校能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将会绝地逢生,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

曾听说80%的就业大学生是选择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这个数据可以说明一点——专业知识不是大学的全部。大学可能是大多是同学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门,走过纯真自在的小学,度过活力四射的初中,经历风雨沉浮的高中。其实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切能力都是在大学里获得的。

大学更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转折点。虽然我们跨过18岁这道坎,却一直生活在校园的温箱里,未曾经历真正的社会、感受生活的无奈。思想意识中仍残留着作为学生由来已久的“安逸”。当有一天突然站在人流穿梭的马路上,看着城市的霓虹灯,车辆在身旁飞驰而过时,我们才会感觉自己像是战场上没带上枪支的士兵般手足无措。所以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你就必须有竞争的实力。要想有竞争的实力就必须有竞争的资本,而这个资本就是大学所获得的能力。

有些人忘记获取资本,那是因为他没能意识到资本的重要性,或者是不知该取哪方面的资本。在大学,制定一个哪怕是模糊的理想也是很有必要的。假如你希望进入公司领导层,你就必须认识到你应该具备组织、协调等方面的才能,接着有意识地去培养。两点定一条直线,一点放在当下,一点放在未来,生活才会少走弯路。“活在当下”只是“乐天派”的口号,真正的生活需要务实,更需要前瞻。

思想支配行动,行动创造未来。成功者与沉沦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层次的不同。在大学这片适宜居住的环境里,安逸造就颓废。游戏,睡觉,电影,一切可以打发时间的东西都成为近似顺其自然的产物。又有多少人有那份“闲心”整理行囊,远瞻未来呢?然而这一切都归结为意识问题。校领导和老师应该适当对学生的未来目标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这对一些处于迷茫状态的大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学校采取强硬措施如停电来强迫学生向教室或图书馆流动的做法,本人觉得只具有表观的成效。犹如一条河,为了让它向另一直支流流动而堵住这一支流。之所以选择“堵”,大抵是因为这一解决问题的做法相对简单。但如若追求实质成效,最好的做法莫过于疏导支流,使其更通畅,从而使水源自然地流去。教育工作者应在“导”方面下功夫,而不是选择简单的“堵”。

如何“导”呢?自然是从思想入手。热水锅里的青蛙,它无法感知温度的渐升,原本轻轻一跃便可以保命脱险,以致于最终被煮熟。所以适当的刺激是非常有必要。公益性的创业讲座、企业家的心得体会、导师的人生教育以及刚踏上社会的师兄师姐们的亲身感受都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或多或少的震颤。学校应以宣传片﹑讲座﹑活动或者班会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刺激,我想便能化腐朽为神奇。

综上所述,别具一格的才干是硬件,昂扬向上的思想意识是软件。没有前者,再精通用兵的将军也会在枪淋弹雨中倒下;没有后者,再高等的学府于己而言也不过是废墟一座!教育就是要不断地更新硬件,改善软件。双方都需努力,才能形成学校与学生的共赢。

赞(0)
本站除资源外皆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允许并欢迎分享慕云 » 关于教育的一点感想
分享到: 更多 (0)

好友的讨论 2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1. #0

    曾听说80%的就业大学生是选择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说句实话,又有几个大学生专业知识过关?

    墨白读书 Google Chrome Windows 8年前 (2015-12-10)回复
    • 嗯,这是个现状,也是工作不对口的原因之一。

      慕云 Google Chrome Windows 8年前 (2015-12-10)回复